第三届中国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本届药博会将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药博会在线”网站已于8月25日上线运行,线下主会场设在陇西县药博园,目前各项会务保障工作已基本就绪,医疗保障专业人员、急救车辆、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具已全部就位。
据悉,“药博会在线”网站主要设置了药博会概况、特色陇药、药博会专区、展览专区、新闻媒体、云展馆、云论坛等栏目,会议期间网站将全程直播会议各项活动,公众可在线上同步、实时体验本次药博会盛况。8月28日下午和8月29日上午,会议安排了中医药助力扶贫暨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观摩活动,观摩点涉及中医药产业种植、仓储物流、市场交易、检验检测、精深加工等方面。
甘肃:“千年药乡”迎来难得历史机遇
甘肃是我国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乡” 和“天然药库”之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全国363个重点品种中,甘肃有276种、占全国76%,多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甘肃中药方剂在新冠疫情防治中赢得极高的美誉和认可。
目前,全省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规模化种植态势已基本形成。
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65万亩、产量1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440亿元,与“十三五”初的2016年相比,分别新增29万亩、15万吨、27亿元,增幅分别达6.7%、12.6%、20.2%。全省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亩以上的县有2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大宗道地品种当归55万亩、党参70万亩、黄芪65万亩、甘草25万亩,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5%、60%、50%、20%;地产品种柴胡和板蓝根产量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40%和65%,规模优势明显。
近年来,甘肃中药材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定西、兰州、陇南等市。
2019年,全省中药材产业重点龙头企业226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88家;全省中药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000多家。
全省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渭水源、会川和岷县当归城等5个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与安徽亳州、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河北安国等国家级中药材市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全方位提供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现有“惠森药业”“中天药业”“甘肃当归城”“康美”等千吨以上大型仓储企业35家,静态仓储能力100多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200万吨以上,交易额250亿元以上,成为我国北方中药材主要集散地。
目前,全省有8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 基地认定;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岷县、陇西县、渭源县、礼县、西和县被中国农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大黄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民乐县被农业部授予和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
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等18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岷县当归、古浪黄芪等6个中药材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全省有5个中药材区域品牌、15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岷县当归”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岷县当归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通过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验收。
兰州市线上展馆
拥有良好中医药产业投资基础和发展空间
此次药博会兰州市线上展馆于8月25日正式上线。展馆分为十个板块,全面介绍、阐明兰州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集区位、交通、平台、产业、科教、市场、要素、服务等八大优势于一体,拥有良好的中医药产业投资基础和发展空间。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承担着服务国家向西开发战略支点的重大使命。全市上下抢抓甘肃省加快中医药发展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 “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崛起”的目标定位,以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和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造、产品研发、营销贸易等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产业成为了推动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
佛慈、陇神戎发、泛植、奇正、和盛堂、兰药等中药和生物制药企业现代制药技术改造升级提速,六味地黄丸、元胡止痛滴丸、甘草酸二钾、消痛贴膏、福康片等拳头产品升级换代,发展成中成药大品种,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兰州将牢牢抓住这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为经济转型发展和推动健康甘肃建设作出更大地贡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图片由甘肃省卫健委提供
(转自腾讯网)